|
偏头痛也称血管性头痛,是一种颅内外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异常性疾病,是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多见于女性。颅内动脉收缩,出现偏头痛症状,继而由于颅内缺血、缺氧产生大量活性物质,引起颅外动脉扩张,出现搏动性头痛,其疼痛范围通常局限于头部一侧,但也有两侧同时发生的。引起偏头痛病因较复杂,遗传(46%~55%的患者有家族遗传史) 、血小板和生化改变、内分泌、饮食、情绪紧张及气候变化等因素通过影响脑血管,引起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而导致本病发生。发作前常有闪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同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及恶心、呕吐、畏光、畏声,持续4~72h。它是一种可逐步恶化的疾病,发病频
率通常越来越高。
1 主要特征
1. 1 典型性偏头痛 呈周期性发作,疼痛一般在1~2h达到高峰,持续4 ~6h 或10h 以上,重者可历时数天, 患者头痛难忍。
1.1.2 普通型偏头痛 普通型占80% ,比较常见,发病前可无明显的先兆症状,也有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精神障碍、疲劳、哈欠、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表现,女性月经来潮、饮酒、饥饿时也可诱发疼痛。头痛多呈缓慢加重,疼痛部位可为一侧或双侧,或整个头部,疼痛的程度较典型性偏头痛轻。
1.1.3 丛集性偏头痛 无先兆症状,每次发作的时间大致相同。疼痛常突然开始,持续30min~2h, 1d内可发生多次,临床表现可出现眼眶发胀、流泪、眼结膜充血、鼻塞、出汗、痛侧颜面部烧灼感等,典型患者可见头皮血管增粗、弯曲等。
2 药物诱因
口服血管扩张药;避孕药;激素替代类药物;频繁使用麦角胺、阿片类药物。
3 预防和治疗用药
3.1.1 明确诊断 为减少和避免诱发因素,使偏头痛的发作得到有效控制。要求临床医师对其诊断和治疗要有明确的认识,要尽可能避免偏头痛的一切诱发因素。对急性发作的患者,应让其在安静避光的室内休息。轻者可服用一般的镇痛剂和安定剂(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多数可缓解。头痛伴恶心、呕吐者可应用甲氧氯普胺。
3.1.2 钙通道阻滞剂 (1)尼莫地平:常用剂量为20~40mg口服,每天3次,经过8~12周治疗,总有效率为85%。其机理:选择性阻滞脑大动脉痉挛,使偏头痛发作初期处于收缩状态的血管扩张,通过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减少偏头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 (2)氟桂利嗪(西比灵) :每次5~10mg,睡前顿服,也可每次5mg口服,每天2次,能选择性抑制钙离子进入缺氧平滑肌细胞内,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脑微循环,同时加用卡马西平每次0. 1g,每天3次,连服2周,间隔2周,治疗6个月,总有效率为95%[ 1 ]。
3.1.3 丙戊酸镁 是一种广谱抗癫痫药,用其防治偏头痛收到满意效果[ 2 ]。且镁还能抗血小板凝集,对血管紧张素有直接调节作用,并能较好的控制发作次数,对偏头痛既有预防作用又有治疗作用,每次0. 2g,每天3次。
3.1.4 阿米替林 为三环类抗抑郁药,能阻止52HT的重摄取。多用于抗抑郁和治疗慢性疼痛,对偏头痛伴有紧张性头痛者有效。常用剂量为每天75~150mg。
3.1.5 穴位注射 0. 5%~2%普鲁卡因1~2ml +地塞米松2~5mg +维生素B12 250~1 000μg,取头部阿是穴注射,每天1次,3次为1个疗程。
3.1;6 解痉 5%碳酸氢钠注射液60ml +山莨菪碱10mg静脉滴注, 5d为1个疗程,对偏头痛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扩张血管和解除血管痉挛作用有关。有青光眼及眼底出
血者禁用。
317 脑复新 有增加脑血流量作用,可改善头痛症状,每次0. 2g,口服,每天3次。
318 天麻素注射液 因天麻素可恢复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间的平衡失调,产生镇静、安眠和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对偏头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每次0. 6g,稀释后静脉滴注,每天1次。
319 中成药 目前治疗偏头痛的中成药有:复方羊角颗粒、天麻钩藤颗粒、安脑丸、镇脑宁、正天丸、养血清脑颗粒、川芎茶调颗粒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