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我爱夹江网 返回首页

黄辣丁的个人空间 http://www.52jj.net/?485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中印边界争端

热度 1已有 1070 次阅读2010-3-21 11:55 |

1962年中印战争中,中国边防军在完胜印军后,突然单方面停火,并在印度未作出任何让步表示时,就全面撤军,特别是在藏南地区,中国军队一直撤到战前实际控制线后20公里的地方。中国军队大胜之后作出这一举动,让世人很是不解。其实,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来看,中国军队的这一行动是迫于无奈之下的高明之举。
  1962年的中国,可谓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国内三年自然灾害结束不到一年,中国经济处于恢复调整之中;国际上,中国受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敌视打压;退居台湾的国民党军队也蠢蠢欲动,屡次扬言要反攻中国大陆沿海。中国当时的战略重点在东线,在中国东南沿海。为对付美国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及防止蒋介石反攻大陆,中国必须摆脱两线作战的被动,集中力量于东线。在这种情况下,结束中印战争,确保中印短期内不再起纷争就成了最佳选择。所以,中国军队全胜之后突然后撤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其实,1962年中印战争后的中国军队也不是完全毫无原则的退让。事实上,此次战争后,中国军队便牢牢控制了中印争端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在这个战略制高点上,中国军队并未像在东段的藏南地区一样,作出让后世中国军迷扼腕长叹的让步。
  阿克赛钦位于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上,虎视着印度的富饶的北部平原。中国军队的战机从阿克赛钦出击,一个俯冲,就可到达印度首都新德里上空;中国陆军的重装部队从阿克赛钦出发,全速冲击的话,半天内就可直取印度心脏地带。可以说,面对控制了阿克赛钦的中国军队,印度军队拱卫首都时,基本上无险可守。
  可以说,阿克赛钦对于中印争端的重要性,与叙以冲突中戈兰高地的重要性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叙以冲突中,以色列一旦突破戈兰高地,就等于打开了通向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大门。
  同样的道理,中国军队在1962中印战争后,牢牢控制了阿克赛钦地区,就等于以色列军队占领了戈兰高地。说明白一点,就是中国军队可在需要的时候,随时从阿克赛钦地区出发,长驱直入,直取印度首都新德里,对印度实施斩首战术。
  而在藏南地区,因后勤方面的原因,1962年中国军队是不可能长期占有该地区的。该地区靠中国的一方,道路条件极差,中国军队的补给线漫长而曲折。中国军队的在此地的补给线即使不被反击的印军切断,也会被恶劣的自然条件切断。中国军队只要在此地驻守,迟早会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单从后勤方面来说,1962年中国军队全胜后从该地区后撤,也是正确的选择。
  而从政治上与经济上来讲,中国军队于1962年放弃藏南地区,也是正确的。中国军队此次后撤,在国际上赢得了一片赞誉,树立了中国爱好和平的大国形像;同时,也让当时准备插手中印争端的美苏等大国失去了借口。更重要的是,这一撤,让中印边境和平了几十年。中国人可以集中精力解决国内的问题,一心一意发展经济以及为未来的中印争端积蓄力量。47年来,中国只留下少量地军队,就稳住了中印边境的形势。而印度为了保证藏南地区不再被中国军队夺走,年年增兵,年年备战,背上了沉重的军费包袱,迟滞了国内经济发展。
  中国发展到今天,在经济上特别是在军事实力上,已超出印度不止一倍。可以说,今日中印边界争端的形势是,中印边界谈判一旦谈崩,中国军队就可以随时对印度发动一场空地一体化的闪击战,一举收回藏南地区。
  中国目前以极大的诚意与印度谈判,是为了表明中国军队是仁义之师,也是中国人一向含蓄的表现。毕竟,中国的老祖宗说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能够通过谋略与外交谈判解决的争端,一般不要诉诸战争。因为与外交谈判相比,通过战争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时,效费比太低。
  1300多年前,中国唐代奇人王玄策,率领借来的几千人的杂牌军队,杀进印度,所向披靡,杀印度兵数万,俘虏数万,一举平定了印度。
  公元196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兵3万,一个月内,连战皆捷。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全歼印军3个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另歼灭印军5个旅各一部,俘印军第七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击毙印军第六十二旅旅长希尔。辛格准将,总计歼灭侵印军8900余人。
  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是有能力有决心也有实力与印度一战。
  中国军队后勤保障无忧。
  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中,中军出动3万军队。据参与那次战争的人回忆,当时的中国,为保障这3万军队的行动,在后勤上想尽了办法,可以说是倾全国之力才保障了这3万军队不至于饿毙雪域高原。
  1962年中国参与中印边界反击战的军队,所需物次,全靠汽车从几千里外的内地,通过青藏、川藏公路运到西藏来,然后再靠人力扛或用牦牛驼运到最前线去的。那一仗,仅支前的牦牛就有3万多头。西藏自治区基乎家家户户都出人,十二三岁的孩子也背一百四五十斤重的东西支前。在德东下边扎西家的小男孩,才4岁,跟爸爸妈妈一起,背了4筒罐头有8斤重,由爸爸牵着爬山支援我们。没有老乡的大力支持,中国军队根本没法打胜仗。
  那种靠牦牛和老百姓的双肩维系后勤支援,不可能长久,也只适用于最前线。
  另外,由于西藏纬度低,降水量相对较多,尤其是与印度接壤的喜马拉雅山脉,常常受印度洋暖流影响,气候无常,雨雪集中。夏天的雨水常常造成山洪、泥石流、山体塌方,阻断公路交通,在川藏公路上,每年夏季的绝大部分时间都不能通车。
  1962年的中国军队之所以选择10月下旬进行反击印军的战斗,是想躲过雨季,以使运输作战物资的道路条件更有保障。进入11月后,西藏开始面临大雪封山的威胁,再加上天寒地冻,行军愈加困难。
  西藏高原上的运输问题,是当年中国军队后勤体系几乎无法解决的瓶劲。当时在军事实力上,印度不如中国,但在保证后勤的运输条件上,却比中国有利得多。印军的背后是南亚平原,有条件修建良好的公路网,运输几乎畅通无阻。一旦战争变成长久对峙,在运输方面的差距,就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更何况,在印度政府的要求下,美国和英国已经开始将大批军火运抵印度。尼赫鲁还向英美要求提供15个轰炸机中队,从空中阻止中国军队。那时,急于遏制中国的西方国家正在努力介入,而与苏联吵翻的中国,却得不到“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援。
  而今天的中国军队,在后勤方面遇到的问题,不再像1962年那样大了。特别是青藏铁路的通车,中国往中印边境运兵的能力增强了几十倍。据测算,中国可以在一周内,通过青藏铁路,从青海西宁起运,将二到三个齐装满员重装师运到拉萨。然后通过公路,在三到四天内将这些师通过公路运送到中印边界预定攻击位置。战时,通过青藏公路,中国可以将作战物资源源来不断输送进西藏;中国内地通往西藏的输油管道,早就完工,中国反击部队所需的油料,也不存在匮乏问题。
 另外,中国空军的大型运输机,也可以从成都起飞,将成建制的部队运输到与中印军队对峙的边界一侧不远的地方。
  从后勤方面来看,虽然印度军队在自己控制一侧大修战略公路与机场、部署射程远的火炮及先进的苏30战机。但因为印度的国防工业中心并不靠近藏南,短期来看,印度军队可在自己靠近前线的一侧,预先贮备大量作战物资,并通过密集的公路网补给给第一线部队;但从长远来看,印军作战物资的补给,也一样要从印度半岛的其它工业城市运过来。而印度的工业实力及印度通往藏南的公路的运输能力,不见得超越了中国。也就是说,在后勤问题上,中印军队的差距并没有 1962年大。相反,因为中国的工业实力要比印度强,中国军队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有能力有实力与印度打一场消耗战。

路过

鸡蛋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