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夹江:人才匮乏企业如何hold得住
普通工人、销售队伍、企业高管,这些都是陶瓷企业必需的人力资源。即使是现代化程度颇高的世界五百强企业也需要人来运作,任何一个层面人才的缺失,最终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夹江的陶瓷企业亦是如此。
目前,内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还能满足当地工业发展的用工需求,普通工人的流失问题陶瓷企业在短时间内还可以解决。但是,企业高层领导、高级工艺和营销策划人才的流失问题却难以解决。越是高级的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潜力、工作环境、考核机制等软性要求也会越高。一家没有竞争力、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是很难留住高级人才的。
夹江陶瓷企业大多数都还属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没有完备的现代企业现代管理体制或者有制度没有执行力、没有系统的产品研发体系、营销能力薄弱、企业经营状况不稳定,这也决定了企业高级人才的匮乏是必然现象。
同时,虽然夹江县的社会经济这些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夹江产区地处内地,其对外开放、信息交流、发展机遇、生活环境等方面和发达地区相比较依然落后。这也是很多高级人才不愿意在夹江扎根的重要原因。
中高级人才的长期匮乏在夹江陶瓷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是制约陶瓷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一大瓶颈,而且在将来较长的一个时期内,这仍然是夹江陶瓷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工人需要归宿感
在夹江产区的中小企业厂门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企业的招聘海报,所需的工作岗位主要是印花、抛光、打包等普通工种。而根据记者的长期观察发现,经常、大量招聘工人的陶瓷企业的生产、销售状况都不是太稳定。企业生产线开开停停、工人工资未能及时发放、企业老板或者管理者对员工管理比较粗暴等,这些就是引起工人大量流失、员工队伍极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四川新中源行政总监汪绪发对记者表示,四川新中源的普通工人队伍比较稳定,这得益于企业管理的规范,企业做到工人工资合理和按时发放、尊重工人的劳动、有良好的工作氛围,工人自然就愿意留在本企业工作。
某夹江本土中型企业的一位刘姓工人在接受记者私下采访的时候表示,夹江企业工人主要来自夹江本地以及周边地区的农民,农民工的要求都不高,只要企业能够按时发放工资、工人干得还顺心就可以了。安土重迁,这是中国大多数农民到现在还保留的传统观念。
每年春运期间,各地火车站基本上都是一票难求,车站广场也总是挤满了等票返乡的农民工,而每列火车上也是人满为患。即使回家不易、路途艰辛也阻挡不了农民工常回家看看的的迫切心情,因为家中有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回归故里、亲人团聚是农民工一年中最期待、最温暖的时候。
据了解,目前夹江陶瓷企业普通工人的工资大多数在1800左右,这相对于沿海企业的工资标准还是要低不少。但是,在本地企业上班,离家近,可以常回家看看,在正常上班的同时可以兼顾家中的父母、妻儿,这是很多本地农民工选择就近就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工人之所以长期决定呆在一个企业工作,工资水平只是重要因素之一,而不是全部,工人还需要有归宿感和安全感。
那么工人的归宿感和安全感从何而来呢?首先,企业得保持正常的生产和销售,企业产销平衡,工人可以每天按时上下班,每月按时领取工资,这是对企业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个企业经常停工,工人没有稳定的工作,员工当然会“人在曹营心在汉”,只要有机会肯定会另谋出路。
其次,企业老板和管理者得给予工人基本的尊重,不能总是高高在上,带着俯视的目光来看待工人。现在的农村绝大多数早已告别了吃饭难的问题,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在精神上也想富足,不能大富大贵,至少希望能够每天开开心心生活和劳动。如果每天对着大大小小的有色眼镜和异样的目光,肯定谁的心理都不会舒坦。这样的企业氛围,工人当然也不能安心工作。
第三,工人也希望和企业高管和办公室员工享有同等的福利待遇,工作岗位、职位级别不同,员工享有的福利大小是不一样的,但是社保、高温补贴、休假等国家规定的基本福利待遇还是应该享受。
据了解,目前夹江陶瓷企业为工人购买的保险主要是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养老、失业等社保的必须购买项目企业还没有为员工购买。客观上,夹江陶瓷企业目前面临原材料、化工原料、能源等各种生产成本的大幅上涨、企业利润缩水、产品销售困难等一系列压力,企业经营困难。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渡过难关,暂时没有为员工购买社保。
但是,从长远来看,随着国家监督力度会加大、员工权利意识觉醒,让员工享有应有的福利待遇只是时间问题。工人有了社保,才能老有所依,也才有可能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日常工作当中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这是企业和社会都需要的双赢局面。
营销能力薄弱 制约企业品牌化进程
普通工人的流失,不是夹江陶瓷企业最忧虑的问题,毕竟夹江及周边地区的一般劳动力资源还比较丰富。企业高级营销、策划、设计人才在本地是比较匮乏的,短时间内企业也很难通过自己培养的方式解决问题。营销人才的缺失、销售力量薄弱、品牌化运作能力不强,这是夹江陶瓷企业品牌缺失、产区至今未能摆脱“低档”印象的一个重大因素。
企业营销能力的提升、品牌的建设却需要长时间的沉淀,需要长期的投入,企业很难一直依耐高收入从外面引进和留住大批人才。营销需要体系支撑,引进一两个高级人才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营销短板的难题。
新产品开发、售后服务、终端建设,这些都是营销的必要条件。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完善都赖要长期、大量地投入,而这些又恰恰是夹江很多企业比较薄弱的环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失去了营销的必备条件,企业品牌化进程只能止步不前。
夹江一些企业的营销负责人在和记者交谈的过程中,表示出了几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即使是再高级的营销人才也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挑起大梁。没有营销的土壤,就不能培养出优秀的销售团队,也不能吸引和留住高级营销人才。
来源:《陶城报》2011月12月1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