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
看我们曾经的脸,青春,当然还有痘 ...
- 威望
- 80

|
----木城故事----
一、木城的古训
从四川夹江西行4公里就到了千佛岩,再往西北10公里左右隔江就可以远眺木城。
在青衣江东岸乘做渡船抵达西岸,那棵遮天避日的黄桷树下就是木城水码头。在码头傍边有堵白墙,墙面虽然显得斑驳,但仍有一行醒目红色大字,字迹虽然有些退色,但它迄今为止依然是木城最重要的警示图腾:“关门熄灶,相互关照”!木城是一户一户人家,一个一个四合院,一座一座祠堂,一条一条街道,一根一根木料连成穿斗房的古镇,任何一个家庭和个人对火的差错和疏忽都有可能给一户人,一族人,一条街,一个镇带来灭顶之灾。现实的防火责任把整个木城的男女老少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二、骄傲的历史
代玉祥是笔者在木城寻访的本地长者,他76高龄,耳聪目明,已经四世同堂,年轻时曾经参加过土改,担任过乡武装队长,木城区青年干事。他介绍木城在唐朝就已经设县。据史书云,唐武德元年(618年),在洪雅县设置犍州,管领南安(治所在今夹江木城镇)、平乡(治所在今县内罗坝镇)二县。这是史书中木城最早的记载。
木城位与清衣江西岸,是夹江县辖古镇,也是青衣江畔著名的水上枢扭,历史上有五口(张口、泸溪口、黑林口、两路口、堰冲口)共木城的说法。
公元1644年称帝大顺的张献忠剿四川,野史时载四川平原"流血漂杵,骨山血海","千里无烟,空如大漠",在随后四年间张献忠屠杀川西平原良民的暴行逐渐向丘林地带延伸。向西屠杀了大邑县丛林深处开化寺的两万僧尼,向南杀开了乐山、峨眉、洪雅的通道,就在向西南屠杀的罪恶进程中,又踏平了夹江、土门。当张献忠的部队杀到青衣江边的时候,发现南安(今木城镇)筑木围城、森严壁垒、隔江对恃!全镇两千余镇民同仇敌概、众志成城!张献忠的部队围城数月,久攻不下只得匆匆撤兵。两千多木城的镇民靠他们团结和勇气抵挡住两万余人的部队,在大顺戡乱时期,张献忠的部队始终不得入城。这就是木城的来历,木城的光荣历史就这样被载入史册,成为古镇文人墨客茶余饭后、亲朋聚会、过年过节永不疲惫的话题------
三、古朴的民风
木城古朴的民风建立在防火联盟的责任之上,也许您的行为会伤害我的利益,也就认同了这样一个公理,我的行为应该惠及您的利益。防火的意识从娃娃抓起,劳动的意识从娃娃抓起,教育娃娃不能从小好逸恶劳(种瓜得瓜,老师就夸);教育年轻人要自食其力(早睡早起、存谷烂米;晚睡晚起、懒狗懒鸡)。而对成年人的要求就是要承担家庭责任,赡养老人。镇上邻里矛盾由德高望众的老人协调、劝说和公断。在这种民风熏陶之下,数百年来木城没有出现过一个本地的小偷和劫匪,偶尔外来的小偷和劫匪混入木城作案,每每的下场是百步之内必被生擒,木城人一听到抓小偷、劫匪就千人空巷、喊声震天!木城人幽默地说我们的喊声比警报器还恐怖,不少小偷甚至不是被抓到的,是被那震天动地的呐喊吓软了腿。
每当春节,外出打工的木城人回到家乡谈起城里人的故事,他们常说100个木城打工人的收入赶不上一个城市中的小老板;但100个城市人抓小偷的本事不及一个木城人,这就是明哲保身的文化和疾恶如仇民风的不同之处。
四、古镇的困惑
靠筑木围城可以抗击张献忠的屠杀,却挡不住木城青年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改革开放打开了木城青年的视野,一批又一批木城青年从青衣江畔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一批又一批孩子告别木城的穿斗结构的学校到夹江县城钢筋水泥的学校就读,木城的常住人口越来越少。据木城镇汪书记和吴、代副镇长介绍,今天的木城人口18500多人,其中城镇居民2000多人。农村和城镇劳动力近40%的外出务工。每年迁移户口的住户不少,近20年来城镇人口锐减20%,当城市越来越闹热的时候,我们古镇却变得越来越冷清。这里曾经是省文化厅命名的唢呐之乡,有赛龙舟和奏唢呐的传统,而今这些传统正在被人遗忘。如何保存和发扬古镇的文化传统是古镇目前的困惑。古镇迎宾饭店的代胜尧告诉笔者,他家里兄弟姊妹的三个小孩都到夹江县城去读书了,菜市口饭店的熊维光说在菜市做生意的每家人户几乎都有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和在县城读书的小孩。
而今古镇上那些古老的穿斗房正在被样式呆板的水泥建筑一天一天的吞噬着,一排一排清代雕花木屋的命运怎样也许是古镇棘手的问题。
漫步在木城后街的石板路上,您会感悟到这是一个老年人的世界。平时,十有六、七的家庭关门闭户,在开门的住户门前通常只有一两个老人依门而坐,或聊天晒太阳,或闭目养神,只有在礼拜或者傍晚才能看见小孩身影。在一个露天棋牌活动所,笔者看见了玩纸牌的长者,他们绝大部份是70高龄以上,鲜有年轻人。后街的清代木建筑谈不上有特别的建筑价值,但即便是木城这样的木结构建筑,四川的城镇已经鲜见,况且木城的上街、下街木屋都基本保存完好,木城木结构的房子尚存70%左右。木城的木屋没有阆中古镇的高大和精美,但决不小于黄龙古镇的规模,只是它没有黄龙的人气与名气。是保存这些古老的建筑还是再造一个全新的城镇是目前摆在古镇面前的另一个困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