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影 发表于 2012-2-1 12:49:57

过年扫街试镜





































天影 发表于 2012-2-1 12:53:25





















川影 发表于 2012-2-1 15:26:21

D700拍的片子真通透

光影之家 发表于 2012-2-1 22:13:43

本帖最后由 光影之家 于 2012-2-1 22:15 编辑

川影 发表于 2012-2-1 15: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D700拍的片子真通透

不是D700拍得通透,是天影拍得通透。

大圣 发表于 2012-2-1 23:04:17

11图最好。标题就叫“视而不见”。
请作者剪裁一下,可能还是张佳作。
一位光鲜的女子,面对一位老者,像在卖弄风骚,又好像在兜售产品。老者厌恶地把头扭一边,只顾行走路。动静对比,媚恶交织,趣味性强,故事味浓。也 是我们生活经常见到的景象。好图。谢谢作者抓住了这一精彩的瞬间。

随意是经典 发表于 2012-2-2 02:21:18

{:soso_e182:}{:soso_e182:}{:soso_e182:}

天影 发表于 2012-2-2 17:42:45

川影 发表于 2012-2-1 15: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D700拍的片子真通透

主要是镜头的功劳,D700是CMOS,没D80的CCD通透

天影 发表于 2012-2-2 17:45:15

大圣 发表于 2012-2-1 23: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1图最好。标题就叫“视而不见”。
请作者剪裁一下,可能还是张佳作。
一位光鲜的女子,面对一位老者,像在 ...

大圣真会讲故事,拍时没想这么多,我只是觉得这女子远看还养眼{:soso_e113:}

我、妳不懂 发表于 2012-2-2 21:59:55

巴士巴士         

夹江养生堂 发表于 2012-2-3 11:36:38

挂满灯笼的树,感觉蛮好的

大圣 发表于 2012-2-3 14:45:51

本帖最后由 大圣 于 2012-2-3 23:07 编辑

大圣 发表于 2012-2-1 23: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1图最好。标题就叫“视而不见”。
请作者剪裁一下,可能还是张佳作。
一位光鲜的女子,面对一位老者,像在 ...

你好。养身堂。
   我 知道有人在 拍她。但是,你说的是摄影的记实功能,我说的摄影作为一门艺术的创作功能。既然是艺术创作活动,它就可以向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展开想象的 翅膀,借题发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作者的主观想象和客观的景物有机的融合,诞生出“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的摄影作品。
   比如,本版主明月老师近期的佳作“望儿归”,你敢说那位老人 当时是真正在门口想儿,盼儿归来吗?答案应该不是的。而是画面出现的意境使明月老师联想到农村男女青年大多外出,留下许多“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现状..........而发出的无奈呐喊“。

大圣 发表于 2012-2-3 22:09:17

本帖最后由 大圣 于 2012-2-3 23:02 编辑

游客 125.65.23.x 发表于 2012-2-3 19: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纪实就是纪实,不能任意拔高和作假,照片真实地反应当时当地的真实的情形,现在国内任意拔高作品架空作品 ...

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需要界定:新闻图片才绝对不许“创作”。但是,艺术类作品应该允许创造。那张原始图片仅仅是“素材”,我建议作者修改主题的才是摄影作品。即使你 不同意我 的创作观点,但是,我讲出来,对部分影友发现题材会 有所帮助。

光影之家 发表于 2012-2-4 01:03:23

本帖最后由 光影之家 于 2012-2-4 01:06 编辑

游客 125.65.23.x 发表于 2012-2-3 19: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纪实就是纪实,不能任意拔高和作假,照片真实地反应当时当地的真实的情形,现在国内任意拔高作品架空作品 ...

       我也来谈谈我的一家之言
       照相机发明之初,确实仅仅只有纪实作用,后来,摄影家们受到绘画艺术的启发,赋予了照片的艺术生命,让摄影不仅仅只有纪实性,同时也具有创作性,摄影与绘画同属于艺术的范畴,都是平面造型艺术,摄影艺术继承和吸收了绘画的造型和构图原理,利用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形成了独自的艺术风格,与绘画共存于艺术殿堂。
       如果说摄影只能纪实,那就没有今天的摄影艺术。
       我看到过这样一张获奖照片:不远处的河岸边,沿岸堆了不少垃圾,一只小鸟正从垃圾里叼着一块食物离开。如果照这位网友的“纪实”说法,这张照片只能取“小鸟觅食”之类的标题。但作者通过自己的构思,画龙点睛地取名为“志愿者”,升华了照片的内涵,反映了作者呼吁环保的内心情感,让一张平淡的照片成为环保佳作。
       还有一张照片:画面是天安门上空朝霞满天、光芒四射的情景,如果只让照片“说话”,这只是一张北京的风光照片,只能表示“今天天气晴朗”,但作者命名为“东方红”,赋予了作品的另一番寓意。把照片和命题结合起来看,照片所“说的话”就不是“天气晴朗”了,而是在说一个故事,———中国人都懂的。
      再拿本次影展作品“人约黄昏”来说,单从照片来说,就是“千佛岩风景,太阳落山的时候,有两个人在拍照”,但再结合“人约黄昏”的命题,就让人感觉到夕阳西下,一对年轻人在江边谈情说爱的浪漫情调 。至于那两人是不是情侣就不重要了。
       一张照片,我们可以只读到画面上的东西,也可以通过作者的命题,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东西,让我们和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 ……
       或者我的说法你不赞同,但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我拍照也有这样的体会。
      

夹江养生堂 发表于 2012-2-5 14:35:49

本帖最后由 夹江养生堂 于 2012-2-5 14:43 编辑

  “对生活认识到什么程度,片子就能拍到什么程度”天影老师所拍摄的这一组过年扫街图片,生动的记录了我们所喜欢的,那些值得按下快门的场景。摄影应当不仅仅是为了美,而是有一个社会目的。尤其是纪实摄影,它能从一些微小细节的组合片段,折射出多元社会里深层次的东西。如果任意的试图改变镜头中的画面,或者摆拍,剪裁,那么片子的质量和深度必会大打折扣。
  楼上光影老师所讲的,应是摄影作品的主题升华。这一主题对艺术摄影与纪实摄影同样适用,即好的作品不仅要有深度的表现内容,也需要生动的文字渲染。诚然,艺术高于生活,一个事物表象的真实与本质的真实往往不统一,因此人们会质疑记忆中的图像;但是艺术也是来源于生活的,原作者已把事实交待得非常清楚,就算把友人的画面去掉,也多少有些牵强的嫌疑。

天影 发表于 2012-2-5 16:49:48

大家友情争论,不要伤了和气哈。

同一张照片,在不同的人的眼里肯定看法是不同的,就这张大家争论的照片,可能有人觉得有故事,有人觉得很生活,有人觉得无意义。对我而言,这张照片就是一张在F4下测试镜头的照片,我不会去剪裁或去想一个名字,它的意义是告诉我这个镜头出片的色彩和氛围是怎样的就够了。

谢谢大家关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过年扫街试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