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大魔王 发表于 2010-3-7 11:58:45

菜鸟成名记 机箱6年沧桑变化是喜是忧

与各位长期游走于各大IT门户网站,搜罗天下资讯的网友们相比,笔者应该是一个还算比较菜的新手。所以就抱着一个向能人们学习的态度,笔者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撰写一系列的类似于菜鸟手记文章,一方面以便充分暴露自身能菜到什么程度,另一方面,可以让一些更菜的网友知道原来还有比自己还菜的人。从而激励菜鸟学习基础知识,从初级菜鸟一跃,变身晋升为高级菜鸟。http://2d.zol-img.com.cn/product/42_500x2000/579/ceGv4e1ulK16.jpg
菜鸟要先飞    既然是承认是菜鸟,就要端正自身位置,因此笔者此次就先拿自己来开刀,介绍一下老机箱与新机箱具体有哪些方面的区别,为“菜鸟系列”垫垫场。http://2e.zol-img.com.cn/product/42_240x180/574/cerw24f4eSP.jpghttp://2f.zol-img.com.cn/product/42_240x180/575/ce7BQBjakCZHE.jpg
笔者2003年购置的第一台DIY电脑http://2b.zol-img.com.cn/product/42_240x180/577/ceL8gUz25tmOs.jpghttp://2a.zol-img.com.cn/product/42_240x180/576/ceWXQlls5cKwg.jpg
当年赫赫有名的AMD速龙2500+       塔式侧吹+热管穿Fin+铜质底座    在2003年,笔者添置自己的第一台DIY电脑,AMD速龙巴顿2500+的CPU,磐正的NF2主板,双通道256内存,一块FX5600显卡,一个当时还不是很流行,现在却很火爆CPU散热器(塔式侧吹+热管穿Fin+铜质底座),机箱则是一款200块大洋就搞定的现代机箱(现在已经消失很久了),按当时来说,这样的配置应该还算不错。尤其是AMD的2500+,自从上岗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在当3200+用,这一超就是五、六年,到今年已经是第七个年头了,然而保持依旧坚挺,工作状态良好,“偷菜”反应迅速。
    虽然这台老家伙已经是超期服役,但是笔者还是不舍得将其更新换代,舍不得那份情感。而如今,笔者发现目前市场上主流机箱产品的无论是做工,还是品质,与笔者6年前的这款老古董有着很大的差别,单论重量上现在的机箱相对来说就要轻的许多,板材的厚度也薄了不少。因此,下面笔者就6年前后机箱产品对比为话题,简要的讨论一些,新老机箱的具体差别,新机箱的品质是否严重缩水?

吸血大魔王 发表于 2010-3-7 11:58:58

外观、外表对于一款机箱来说十分重要,这就像是人的脸,好与坏、美与丑都会体现在这张脸上,甚至是善恶都能从人脸上瞧出个端倪来,因此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在会见陌生人之前要尽量装扮自己,不仅出于礼貌所为,也是为了给他人留下一个较好的,甚至是深刻的第一印象。
    对于机箱也是如此,外表是否亮丽、是否美观、是否引人注目、是否新颖奇特……等等,如果一款机箱能让消费者在第一眼就注意到它,那就可以说这款机箱已经成功了一半了。无论其是否“败絮其中”,至少在如今这个“眼球经济至上”的年代做到了“金玉其外”。http://2d.zol-img.com.cn/product/41/548/cehAsaoPHEpl.jpg
这些都是老古董啊
    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电脑步入家庭生活的初期,电脑还不为人所知,甚至还算得上是一种奢侈品,因为拥有一台个人电脑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了,很少人去刻意的要求的机箱的外观。http://2c.zol-img.com.cn/product/41/547/cexOPf6vNEhps.jpg
机箱多了些许色彩
    随着电脑的普及化,半导体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摩尔定律的诞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DIY产业正在以的前所未有速度迅猛发展壮大,电脑开始成为一种消费品。此时,人们开始对机箱的是否美观有所要求,因此纯白、纯黑,或是多少带有点缀图案的机箱产品或是整机产品开始走俏市场。http://2d.zol-img.com.cn/product/42_500x2000/531/ceICh647GDII.jpg
笔者在2003年时购买的机箱
    而到了新世纪,虽然历经了国际互联网经济的泡沫,导致IT产业出现一段低迷,但人们对DIY产品依旧热衷,此时人们开始对电脑性能、性价比以及实用性有了更高的追求,当然也包括机箱的外观设计,而当时还停留于对机箱表面色彩和图绘上的变换。http://2c.zol-img.com.cn/product/37_500x2000/182/ceMvHk7nT0yc.jpg
超级抢眼的Tt Level 10    如今,21世纪已经走过了9个年头,随着笔记本电脑、上网本、智能终端,以及3G网络的出现和应用性普及,甚至是品牌整机产品的热销,而DIY桌面电脑市场的原有市场份额正在被逐步蚕食。因此这也就导致了消费者趋于理性化、实用化以及高端化。随之而来的就是,消费者对机箱产品要求的不断个性化、功能化。    这也就是为什么像NZXT、联力、银欣、安钛克……这些高端品牌,甚至像航嘉、先马……等大陆厂商都开始走个性化路线。最明显的安钛克的骨架机箱,航嘉掀起设计大赛,以及无人不知、大名鼎鼎的Tt Level 10,不能说“后无来者”,至少已经是“前无古人”了。
    20年的时间内,电脑的外观已经翻天覆地似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可见人们对“美”以及“个性化”的追求,在未来的20年中必定还会将其延续。

吸血大魔王 发表于 2010-3-7 11:59:13

说实话,刚才谈论外观的那点儿东西其实也是借鉴改编过来的,随便加进了一些自己对机箱外观多年变化的一些感想。现在言归正传,看看这六年前后机箱在板材用料上都出现了那些变化,进步还是退步?
    首先就来看看板材厚度,目前的机箱产品种类繁多,板材上应用也各式各样,而无非也就是几种,钢板或镁铝合金制造,其中钢板又分为电解镀锌钢板(SECC)、热浸镀锌钢板(SGCC)和镀锡薄板三种。除了少部分高端机箱采用铝材料外,绝大多数机箱产品采用价格适中,性能适中的电解镀锌钢板(SECC)作为材料。而机箱钢板厚度这个保证机箱坚固度的硬性指标,这几年中有何变化呢?先让我们看看目前主流机箱产品表现如何吧。http://2f.zol-img.com.cn/product/42_500x2000/347/ceigVNQQe732.jpg
市场上350元价位的机箱板材厚度 0.7mmhttp://2b.zol-img.com.cn/product/42_500x2000/349/ceWvrCN1HXkI.jpg
市场上350元价位的机箱板材厚度 0.6mmhttp://2c.zol-img.com.cn/product/42_500x2000/350/ceJMwbOnI1rqY.jpg
市场上150元价位的机箱板材厚度 0.54mm    下面再看看笔者6六年前200块大洋换回来的机箱产品,看看以前的机箱板材厚度是多少。http://2e.zol-img.com.cn/product/42_500x2000/352/ce4WRzy9VGJjE.jpg
笔者的老机箱的板材厚度超过了的1mm    从钢板厚度看上,6年前后机箱板材缩水确实不少,从侧面也反映出各个厂家已经很熟练地掌握控制成本的高超技术!下面我们来看看新老机箱的尺寸大小有何差异。http://img2.zol.com.cn/product/40_500x2000/363/cefSKcKCwQnhY.png
中高档机箱尺寸http://img2.zol.com.cn/product/37_450x337/396/ceKWhCH4LBIyg.png
目前市面主流机箱尺寸http://2b.zol-img.com.cn/product/42_240x180/427/ceFl2Vl0uvAQ.jpg http://2c.zol-img.com.cn/product/42_240x180/428/cefdGFJwqoKfk.jpg
笔者使用的机箱长(左)、高(右)http://2d.zol-img.com.cn/product/42_500x2000/429/ceELJmOQqvFQ.jpg
笔者使用的机箱宽度    其实从尺寸上并不具有对比性,因为机箱配置硬件不同,所采用机箱的大小尺寸也不同。机箱的尺寸不再有如早先一样的统一化标准化,而是更加的细分化,针对化,这也就是为什么高端玩家使用的高端机箱越来越大,而有的家用型机箱却越来越小。这都说明了机箱细分市场在不断的明确着自己市场定位的目标,而有的放矢。

吸血大魔王 发表于 2010-3-7 11:59:27

对于机箱6年内最有可能出现的革新还不只是外表,或是刚刚提到的钢板厚度,而是机箱内部结构。内部布局是否在6年的时间内有所比改变,有所优化,有所革新,才能看出6年间机箱厂商们都干了些什么?是产品进一步优化,还是低水平重复。下面先看看6年机箱的内部结构。http://2f.zol-img.com.cn/product/42_500x2000/473/ce25Q8Yt2WHkQ.jpg
笔者使用机箱的内部机箱http://2d.zol-img.com.cn/product/42_240x180/477/ceQMrzrxCDoHs.jpghttp://2e.zol-img.com.cn/product/42_240x180/478/ceuIf8BwOs11Q.jpg
光驱位和硬盘位设计    近一段时间,不少厂商都在鼓吹垂直通体驱动器托架设计,其实殊不知在N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下面再看看目前市场主流机箱的内部结构。http://2d.zol-img.com.cn/product/42_500x2000/483/cePa7xkKXguXU.jpg
200元价位机箱的内部结构http://2f.zol-img.com.cn/product/42_500x2000/485/ceASGLTEppYos.jpg
300元价位机箱内部结构http://2c.zol-img.com.cn/product/29_500x2000/382/ceukPYfyye3QY.jpg
350元价位机箱内部机构    从整体上看,在6年内,机箱比较大,比如硬盘位变为侧向安置,电源下置设计,同时在机箱的内部设计上越来越重视风道理念,来完善和优化机箱的散热系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新老机箱的区别。

吸血大魔王 发表于 2010-3-7 11:59:45

说到机箱散热就不得不提到Intel。Intel不但是芯片制造商,以及机箱散热标准的制定者,让全世界所有的机箱厂商都不得不被这个商业巨头牵着鼻子走,指东不敢往西。
http://img2.zol.com.cn/product/39/580/ceXPdlBTqYxE.jpg
英特尔CAG1.0规范机箱    起初Intel为了确保CPU在机箱封闭空间中得到足够的散热,提出使用导风罩将CPU风扇与机箱侧盖相连,让风扇能够直接吸取外界的冷空气,不受内部环境温度影响。这被称为CAG1.0规范,也就是俗称的38℃机箱设计。http://img2.zol.com.cn/product/39/581/ceJXPCzqr0rqE.jpg    接着,随着显卡性能不断提升,功率不断增长,发热量最终将CPU逼下王位,而CPU则因制程的进步功耗反而有下降的趋势,中低端CPU尤为明显。这时原有的CAG1.0设计已经不再合适,于是Intel提出将机箱侧盖上的圆孔以及CPU的导风罩改为在机箱侧盖上开出矩形的网孔,这样便能让显卡与外界空气有充分的对流空间,提升显卡散热效果。此为TAC2.0规范,俗称为40℃机箱设计,目前大多数机箱设计都是基于这个规范。http://img2.zol.com.cn/product/32_450x337/896/ceF8PHEiuMG6.jpg    而目前的主流机箱都顺应趋势,采用电源下置结构。电源从底部进气后部排气,形成完全独立的风道,对机箱环境的干扰被降到最低。也更能增强机箱的散热效果。    相比较而言,笔者6年的机箱就要逊色的很多。http://2f.zol-img.com.cn/product/42_240x180/509/ceSiE7sJwmuFs.jpghttp://2d.zol-img.com.cn/product/42_240x180/513/ceNYu5aMuqO5.jpg
机箱前部有通风口,但侧板没有散热窗http://2a.zol-img.com.cn/product/42_240x180/510/ceSGesbnC5qA.jpghttp://2b.zol-img.com.cn/product/42_240x180/511/cewweyKmZrNps.jpg
机箱后部配有常规的8-10cm风扇,底部设有通风孔http://2c.zol-img.com.cn/product/42_500x2000/512/ce1se1gM9SbFY.jpg
硬盘位设有8-9cm散热风扇孔位    单从散热性能角度讲,老机箱无法与新机箱所比拟。就是因为随着CPU、显卡,尤其是显卡的性能不断提升,功率不断增长,发热量飙升,传统机箱的设计要求远远达不到散热的需要,所以CAG1.1、TAC2.0机箱标准才孕育而生,甚至催生了如今颇为盛行的风道理念。    因此,可以说老机箱的散热性能——休矣!

吸血大魔王 发表于 2010-3-7 12:00:00

对比完了主要特点外,还有些细节上新老机箱也有着很多处的差别。很多人多说细节很重要,细节能左右成败,那面我们最后就看看新老机箱在细节上的差异,是否更人性化。http://2e.zol-img.com.cn/product/42_240x180/514/ceGj5HrAqIznE.jpghttp://2c.zol-img.com.cn/product/17_240x180/736/ceyfOxco2t1tY.jpg
I/O区的对比    很明显老机箱的USB接口要多一些,但是几乎每个新机箱上都多有一个e-SATA高速接口,而随着目前USB3.0的普及化,数据传输接口的技术,还肯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而且大多数的机箱的I/O都设计在机箱顶部或中部,方便人们使用,而更加人性化。http://2f.zol-img.com.cn/product/42_240x180/515/ceiBPrfaOSeeY.jpghttp://2b.zol-img.com.cn/product/29_240x180/53/cebvuEvF6wLkc.jpg
理线卡子 当然老机箱的设计要简单一些http://2a.zol-img.com.cn/product/42_240x180/516/ceMbOss2dLNMc.jpghttp://2f.zol-img.com.cn/product/42_240x180/521/cex6Hz4756Csw.jpg
EMI弹片密度的对比    不过新机箱的EMI弹片的密度比老机箱要小得多,相对来说减少了工艺成本,具体防辐射的效果如何,EMI弹片多少改变了多少辐射效果,就不得而知了。总之,为了EMI弹片还是为了使板材贴近的更紧密。
    小结:总结起来其很简单,老机箱除了在板材厚度上的优势明显之外,其他方面设计毫无优势可言,无论是内部布局、散热系统,或是风道概念,还是人性化的细节设计,6年后与6年前的机箱产品相比,有着长足的进步,新概念、新理念,让机箱这个一向常常被人忽视的产品,现今也开始越来越吸引广大用户的注意力。    另外,在开始写这篇文章之前,此文的题目原为《机箱6年持续缩水引人担忧》,而结束这篇文章之时才意识到,板材的用料可以经过科学的计算,在质量与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让机箱这类产品得到更新的发展。    所以那些老机箱、老古董们该退就退了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菜鸟成名记 机箱6年沧桑变化是喜是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