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夹江竹纸,始于唐,继于宋,兴于明,盛于清,千年传承,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了“蔡候” 手工舀纸术,成为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和竹料制纸典范。
夹江造纸名闻全国
夹江宣纸具有“肌细、油嫩、铁板(绵韧)、洁白、做手(整选)”5种特色,浸润吸水性能好,保留墨色效果极佳。在清代,其“长帘文卷”和“方细土连”二纸曾被康熙钦定为“文闱卷纸”和“宫廷用纸”,夹江也因此有了“蜀纸之乡”的美誉。
解放后,夹江纸业几度起落。1978年4月,新华通讯社《内参》437期刊登《夹江国画纸生产濒临绝境》的报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批示轻工部:“积极采取措施,落实有关政策,救救夹江国画纸生产!”由此,夹江纸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到1983年全县造纸从业人员达43000余人,开槽4400余架,产纸2400吨。同时,书画纸产量比重由过去年份仅占纸产量的10%上升到60.4l%,品种也迅速增加,诞生了五尺、六尺、八尺、丈二匹等大幅面书画用纸,花色品种多达240余种。
千年技艺建馆保藏
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兴起,夹江竹纸“一纸风行天下”的时代渐渐远去,甚至一度出现了后续继承无人的尴尬境地。为了更好地保护千年手工造纸技艺,1986年,夹江县在千佛岩处兴建全国第一家手工造纸博物馆——“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
该博物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有关造纸的博物馆,它的建立旨在挖掘整理研究古代造纸术,介绍夹江手工纸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社会文明与进步做出的贡献,从而继承传统,发扬华夏艺术,激励人们热爱祖国振兴中华。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夹江竹纸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夹江书画纸在申遗成功后,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展。也许,用不了几年,在蜀纸之乡,我们看见的将不是手工造纸业的黄昏,而是手工造纸业的又一次兴起。
来源:乐山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