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四川在线6月16日报道,省道S103线夹江大件路借“交通管制”设卡,向过往司机收取50-100元不等的“烟钱”。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设卡收费到现在,这些人至少已收了上百万的过路费。”对此情况,记者到距收费关卡不到2000米的“S103线夹江段道路整治工程指挥部”采访夹江县交通局副局长、“工程指挥部”指挥长李大强时,李副局长称,“交通局早就接到了不少司机的电话举报”,打击不力是因为“取证困难”——应该说,李副局长的回答颇具“技术含量”,因为它已经上升到了“依法行政”的高度。我们不妨顺着这个答案去分析一下在这件事情上相关管理部门到底有多“难”。
李副局长告诉记者的“取证困难”,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管理部门接到电话投诉后,“大张旗鼓”的到过现场取证,但因为“困难”,所以至今没有解决问题。如果是这样,民众在对设卡者如此“高水平”的操作产生“崇拜”的同时,恐怕也很难不质疑相关部门的办事效率和办事能力。另外一种情况可能是,接到电话投诉后,相关人员希望投诉者留下电话,并站出来作证,但投诉人员“出于自保心理”(李副局长语),不愿意作证。交通局因为没有“证据”,因此根本没有去处理此事。如果情况是这样,同样很难让民众对这样“不作为”的部门“拍手称赞”。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有管理部门或者管理部门的某些人给了设卡者某种许可,甚至形成了某种利益共同体。不过,笔者希望,这第三种可能仅仅在理论上存在。
其实,交通局取证的难度,从李副局长的谈话中我们已经知道了答案——因为投诉的司机“出于自保心理”不愿意作证,交通局没有证据就没有办法解决问题。在这里,没有面对复杂问题的经验,也从来没有取过证的笔者不妨做个假设,和大家探讨一下其可行性。假设笔者是交通局工作人员,手里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的证据,于是,请示领导后租了一辆外地货车,带上摄像机到这些关卡走一遭,收集回来了相应证据。笔者的问题是,这样的证据能成为解决问题的依据吗?假如笔者如此幼稚的做法都能找到“证据”,那就不能不让人质疑交通局到底是“取证困难”,还是“去取证困难”。
当然,部分行政管理部门开展工作到底有多难,笔者感受不深,也不好多说什么。但笔者却由此产生了两个问题:一、因为某个部门解决问题有“困难”而放任个别人(组织)继续“胡作非为”所导致的更多民众付出的不必要的代价,是否该让相关管理部门埋单?二、工作困难(“取证困难”),能否由部分管理部门面对民众投诉的“巧妙”答复,转换成考核这个部门工作成绩的一个指标? 现在这个社会就是黑暗,如果相关单位不管一管,我会继续发贴,夹江县不管。我会向乐山市市长反映!!如果在市长那里得不到答复我会向省长反映。。逐级的反映现在夹江县的真实情况!!我想省长那里得不到准确的答复。。。。。那只有向中南海去反映情况了!!!!!
当今社会只有把黑暗的事情整来报光一下。。。。。可能才会有那么一点点好转!!!!!!!!!!
支持我的顶!!!!!!!!!!!!!!!!!!!!!!!!!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