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产业工人支撑瓷都天空
本帖最后由 明月 于 2011-4-18 16:45 编辑“西部瓷都'”夹江成功地举办了三届陶瓷节,向世人展示了夹江建陶产业集群的实力。夹江县聚集了建陶企业124家(2009年底),目前,全县建陶企业及配套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6万余人,农民每年务工收入达4亿元以上,其中县外务工人员达1万人以上,是西部地区为数不多的劳务输入县之一。2010年全县陶瓷及配套产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夹江农民纯收入增长额80%来自建陶业。
夹江建陶产业的发展,靠这6万多人撑起瓷都灿烂的天空。近20多年来,他们为夹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回复 Guest from 222.209.223.x 的帖子
是的,你说得有道理。 一声委婉的叹息:哎…… 抛开陶瓷厂的功与过,放下以前争论,白老师的这一组照片的确非常值得称道。 haotu,生姜还是老的辣!! 本帖最后由 明月 于 2011-4-19 23:16 编辑
回复 Guest from 222.214.200.x 的帖子
谁也没有为垃圾工业叫好啊。
陶瓷厂的工人流着汗、乌头垢面、熬着夜为了养家糊口,辛勤的劳动着,艰难地创造着剩余价值。流水线作业,容不得你有一刻松懈,这辛苦艰难的劳动场面,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映吗?这些底层生活的下人,难道我们不应该让他们光辉点吗?有的照片是在深夜12点拍得,作为搞艺术的我,那个时候我和辛勤劳苦的人在一起,我对得起艺术家的良心,我问心无愧。我记录了历史,我自豪。我们的儿孙以后不了解现在劳工的艰辛,那才悲哀。
垃圾工业,环境污染不是这些工人的过错,也不是你我的过错。 本帖最后由 凤凰于飞 于 2011-4-20 08:15 编辑
回复 明月 的帖子
说得好!!!{:soso_e142:}
在瓷砖厂一线工作的人,大多学历不高,没有其他特殊技能,家庭经济条件也不高,他们要养家糊口,又暂时找不到其他方法来赚取更多的钱,做这个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挣钱养家是他们的唯一目的,他们根本无暇顾及什么环境的好坏。
以前我去过几家瓷砖厂办事,生产车间厚厚的粉尘无法下脚,工人们虽然带着口罩但吐出来的痰也是黑的,很多四五十岁的人还要整天不断扛着一百多斤的原料去下料。试想,他们连这样的环境都只能忍了,谁还忍心去指责他们不顾所谓的生态环境呢? 回复 凤凰于飞 的帖子
谢谢你的支持!
纪录历史是摄影人的本能。纪录历史的人,不可能改变历史。
当某官人在会上报告,夹江瓷砖销售突变100亿元时,我们应该首先想到:这100亿元是6万多工人(含相关人员)的心血、汗水凝成。
6万人的数据,是夹江陶瓷协会最新文献上披露的。 回复 明月 的帖子
虽然不能改变历史,但因为你的记录,可能改变未来的走向。
6万产业工人支撑瓷都天空(13楼有更新)
本帖最后由 明月 于 2011-4-21 10:12 编辑这儿还有一张照片,是两千年初一个深夜在界厦陶瓷厂摄的。每当我看见此片心中就有一种苦涩感,感慨很多。系红兜裙的少女是一位绝色的美女(当时还没有称美女)。正面照片上面已发。在当时夹江ok厅盛行时,许多女孩都介入了色情行业,那是花天酒地、日进斗金。可这位美女没有沉沦,在这艰苦肮脏环境中,从事着艰苦的劳动。看看她穿的烂鞋,看她柔美、窈窕的身体要面对繁重的劳动。她是高尚的,是最美丽的陶瓷工人。 都是高人。顶!!!
夹江的陶瓷价格太低,还是走的低成次的路,从事的工人还是牺牲了不少。 这么好的照片,不得不来顶一下。
先污染后治理在国内外都很常见,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求得发展总要付出些代价,有了产业基础后的后续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希望明天更好,希望明月老是能够让我们看到更加精彩的瓷都形象; 回复 黄辣丁 的帖子
谢谢!你这鞭策着我,还要把瓷砖工业的照片继续拍下去。 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不要去管他是否先进与落后,只是要求命题科学贴切就行。明月反映的是当时的历史,可现在我所了解的陶瓷厂劳动者中有浙江大学的毕业生,可见全社会的劳动者素质都在提高,朋友们:这应该是当今社会的进步...........。 只是第四张的人物有点不像现场的工人,因为黑色的裙子上一点原料痕迹都没有, 回复 摄来色去 的帖子
第四张大约是1998年在老北斗陶瓷厂拍摄的。此女可能是一位少妇,下身穿的是黑裤,不是裙子。现场闪光灯随意抓怕的。不是摆拍作秀。拍完后她瞟了我一眼,没说啥子。因为我是老板同意进入车间拍照的。当时是搞夹江年鉴的配图照片,有县府办公室人陪同。 从照片中都折射出夹江瓷砖向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品牌 社会环境都需要一一解决 凤凰于飞 发表于 2011-4-18 17: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抛开陶瓷厂的功与过,放下以前争论,白老师的这一组照片的确非常值得称道。 ...
说的极是{:soso_e17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