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李清照词(三)
宗大观元年(1107)年,李清照的公公赵挺死后,赵家遭受奸臣蔡京的沉重打击。李清照随丈夫赵明诚回到青州故。这时期,他们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写了好些描绘自然风光的抒情词。她的【如梦令。酒兴】,就是其中颇为著名的一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怎渡,怎渡,惊起一滩鸥鹭。
小 词诗情荡漾,溪亭、暮色、荷花、水鸟、轻舟,景物历历在目,用白描式的写景,描绘了一副淡静清新的荷花回舟图。
词一开始,写词人常常回忆起溪流亭畔开怀畅饮到夜幕降临时的情景。“常记”,不仅统领“溪亭日暮”一句,还统领着全文,用“常记”领起,一开头就进入到回忆生性的遐想,表明这是一段值得回味的往事和别开生面的生活经历。一个“常”字,便将留恋惋惜的情绪倾注纸上,打开了女词人的心扉,仿佛使人看到女词人正细细地在咀嚼领略那畅饮的情趣,回舟的风光。“溪亭旁边设置小亭,风景必定有引人入胜之处,暗示是别具意境的清雅所在。饮酒到夜幕降临,是表现一天的生活极度快意。
第二句是说女词人夫妇喝得沉沉大醉,连回家的路也找不到了。|“沉醉”二字,令人想见女词人陶醉在如画美景之中,喝得大醉的种种情景。在词人生活的年代,妇女们是禁锢在家中。李清照是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就更不能允许跑到荒村野地来抛头露面,开怀畅饮。然而她不管这些,竟喝得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
以上“日暮”、“沉醉”,都是渲染“误入‘到荷花深处的背景,是误入“的由头。一旦走入荷花深处正是水鸟息歇的好地方,自然把深处的水鸟惊飞了。感情的旋律也随"误'字由舒缓变得急切起来。 结尾一句是女词人夫妇发出来的惊叫:怎么渡回去呀,怎么渡回去呀,却把荷花深处的水鸟惊飞了。词人一天的游乐情绪本来十分高兴的,这里却急转而下,传神的表现出不安的心情。这种不安和焦急,本是当时的情况,那误入的地方是多么富有生活情趣的所在,词人便以这段生活为背景写成这首词。写当时的焦急,实际是抒发回味中的愉快。 如果把这首词当美妙的画来欣赏,画上有远方的溪亭、荡漾的河水、亭亭的荷花、惊飞的鸥鹭、再加上一只小舟。舟上有一对热爱生活的青年夫妇,画面顿然生辉。而朦浓的暮色又给画罩上薄薄的轻纱,意境就更幽静。作者仅用33字就使它载显纸上。 原词为“争渡”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怎渡,怎渡,惊起一滩鸥鹭。
个人感觉,这是一首比较有深度的色情诗
“常记”溪亭 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 深处。怎渡,怎渡,惊起一滩鸥鹭。 明晚看明月老师的东东,先顶上.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怎渡,怎渡,惊起一滩鸥鹭。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怎渡,怎渡,惊起一滩鸥鹭。
常记烟花易冷, 繁华深处沉呤. 昨日滩头泣, 今日柳岸惊惶, 叹梦,叹梦, 惊醒千朵流云.
秃瓢兴起,随手和一首. 回复 8# 蓬发大秃瓢
模仿痕迹有点重的样子 i不错,就是模仿清照先生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