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 发表于 2010-5-28 12:54:26

【图片故事】琴声悠悠 伴我守车

本帖最后由 大圣 于 2010-5-30 17:09 编辑

在车水马龙的迎春街口,隐隐约约传来一阵悠扬的二胡声。
    循着声音的方向,笔者来到一处楼院内。
    在一排摩托车和自行车背后,一位体态发福,年约六旬的老人,正闭目演奏着阿炳的“二泉映月”。看他如痴如醉的样子,不忍打断,只能站立一旁,洗耳恭听。
   “取车”!这叫声把老人拉回现实。只见三下他五除二,放下二胡,核对车牌,帮忙推出,搞定“流程”。
   叫一声:“大哥”!便和他亲近了许多,于是,他打开了话匣子。老人名叫徐孝平,今年58岁,是原夹江县轻工机械厂装配车间主任。妻子杨秀芝,54岁,同在该厂,工伤中失去了右手食指。由于企业效益不好,1982年,夫妻俩双双下岗,没有了生活来源。后来,他们发现了“商机”,许多农民骑车进城,再转长途,没处存车。于是,他们在院内一角开办了一处24小时"营业"的停车场。从开始的一天几辆到现在的二十几辆,生意越来越好。他们不辞辛苦,轮流倒班,敬业负责,白天每车收取一元,通宵两元,一干就是18年,还从未出错。守车的时光不好打发,徐师傅便找出一把20年前学过的二胡,花25元修好,和他一起“重新上岗”。于是,这悠悠的二胡声就伴他走过了6570个日日夜夜。忙时存取车,闲时就拉上两曲。从开始的拉歌到能拉独奏曲,徐师傅已掌握了四个调的演奏技巧。在拉二胡的过程中,他又对电子琴产生了兴趣、但是囊中羞涩,他不敢奢想。一天,门口一商店歇业,老板见他酷爱音乐,便以200元的价格半卖半送给他一架61键还带琴架的电子琴。从此,他对键盘的喜爱一发不可收拾,院内又多了断断续续的琴声。一天,他光顾练琴,竞把茄子煮成了糊锅巴。
    徐师傅的父母均为教师,母亲年轻的时候还在木城演过“白毛女”。1957年,父亲被打成“右派”后,母亲也被打进阴山。1959年,父亲冤死狱中。母亲终身未嫁,好不容易才把他哥俩养大。文革中,徐师傅夫妻俩调到轻工机械厂。后来,父亲平反,他分得50元的“抚恤金”。谈起儿子,徐师傅流出了难得的笑容。儿子已经工作,成为了电信局一把好手。
   直到现在,妻子没有评残,两人也没有低保。守车,是他们生活的唯一来源。提及两代人的命运,徐师傅笑着回答:比我们不幸的人太多了。


妻子杨秀芝




自下岗后,徐师傅“承包”家务活



妻子当班,服务热情。



悠悠二胡,伴我守车



指间滚出“我爱你,中国”令笔者动容



核对车牌,确保无误



常年的餐厅,就在路边

loyard 发表于 2010-5-28 12:56:39

{:4_161:}等待上图,

舞秋风 发表于 2010-5-28 13:48:30

来早了点 图片还没上

诠释 发表于 2010-5-28 13:51:32

搬个板凳看孙总讲故事

Camaro5 发表于 2010-5-28 13:58:32

我坐在爽凳上等到看图片

吸血大魔王 发表于 2010-5-28 14:31:08

求图画!

乔乔 发表于 2010-5-29 12:11:46

忽悠的吧。```

舞秋风 发表于 2010-5-29 12:28:45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

清风林 发表于 2010-5-29 12:40:37

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幸福。好纪实。{:4_172:}

好摄之徒 发表于 2010-5-29 12:48:53

向老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yiyayuo 发表于 2010-5-29 14:01:58

回复 1# 大圣

{:4_82:}有生活 有真相   支持

瓜瓜 发表于 2010-5-29 15:01:50

我喜欢听故事,有图的就更喜欢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图片故事】琴声悠悠 伴我守车